查看原文
其他

葛念堂出品|铺平垫稳

启贺 门外谈 2021-06-18

     本文作者:葛念堂-小葛哥     


如果说“三番四抖”是形式要求,那么“铺平垫稳”就是对于这“三番”形式的内容要求,这“三番”渲染铺垫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伏笔”。



广义而言,一切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存在艺术色调的设计、环境氛围的渲染、人物性格的暗示、情节走向的隐喻等艺术铺垫的进展过程。曲艺中的快板书、山东快书、相声等曲种强调扣子和包袱等叙事样式,尤其需要快捷、鲜明、目的单纯、手段智巧的组织包袱的手段。具体到相声,一个包袱抖开时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能够抖响,必须事先进行铺垫,为笑料的迸发打下基础,创造条件。而对于铺垫的要求,就是要“铺得平”、“垫得稳”。所谓“平”,是指自然流畅、不露痕迹,这样观众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演员设计好的情境。所谓“稳”,是指丝丝入扣、合乎逻辑,这样观众在结尾收到“意料之外”的笑料时才能感到“合乎情理之中”。只有做到铺平垫稳,“自然流畅、不露痕迹”且又“丝丝入扣、合乎逻辑”,所抖的包袱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薛宝琨先生在《侯宝林评传》中这样论述:


“铺平垫稳”是指包袱“填”、“系”、“抖”的过程。“填包袱”就是将笑料的种子巧妙地藏进包袱皮儿里让观众不知不觉又似知似觉。这就是似有若无若还若往扑朔迷离的障眼法,越是熨贴自然不留痕迹越是“填”的瓷实巧妙。但“障眼法”总是具有欲盖弥彰的效果,它反倒因此而调动了观众的期待和注意。“填包袱”和戏剧制造悬念、评书使用“扣子”的手法形似而实不同,前者是在冲突情势的紧张对峙中,而相声则在轻松随意的谈话里,其“不知”和“似知”几乎重合得无影无踪。“系包袱”即所谓“垫稳”——实际是“垫高”,以令笑料的种子在系紧的包袱口袋里生根发芽迅速成长。如果说“填包袱”是意在掩盖矛盾的真相使观众不知不觉,那么“系包袱”则是渲染矛盾的假象使观众似知似觉,从而拉开“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距离。观众按照演员有意设定的偶然逻辑推演,而演员则依据事情的必然真相揭露矛盾,于是,两者因在反差对比下失调跌落从而产生包袱。系包袱的奥妙在于渲染假象掩盖真相使矛盾造成“双义推演”的可能,观众期待的“谜面”和演员设计的“谜底”以越行越远的两条线发展,于是产生南辕北辙的喜剧效果。



王佩元先生介绍,“铺”和“垫”有所不同:


“铺”是铺陈、铺展的意思。在相声表演中,铺主要包括铺陈故事情节、渲染人物性格、制造氛围语境等。铺的目的是交代情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为抖包袱制造充足条件。如《家传秘方》中,反复介绍所谓“家传秘方”的神秘,渲染瘙痒的痛苦等,即为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05124ogmse

《家传秘方》马三立


再有,《追》里面的铺垫:交代了典型环境“下班时候车水马龙的马路上”,然后,设置悬念“胖子追瘦子,瘦子跑得惊慌失措的”很多听众听到这都以为是“瘦子”干了什么坏事而让“胖子”发现了,才跑得如此狼狈。这时,演员把听众的这种错觉再加以渲染,“连周围的群众也帮胖子追,警察也从岗台上下来截住瘦子”这样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就已被马老“蒙住”,很想知道到底“瘦子”干了什么对不起“胖子”的坏事。可等“胖子”来后说“你调完级了不请客!”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同时也出乎听众的意料收到了极强的喜剧效果。



“垫”是为铺的内容“垫高”。相对于铺,虽然垫也是为抖包袱制造条件,但是垫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垫是在铺的基础上给予强调。其目的是使观众更深地“陷入”演员所设的“陷阱”(伏线)之中,使即将要抖的包袱效果更加强烈。如《车中人》中,有句台词“把车调兑好了”。这句台词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它是这段相声铺的过程中的重要的垫。如果没有这句话的交代,汽车一到工地几个人就开始搬盘条,汽车根本没有倒车,那倒车时的语音提示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会有结尾农民工错拿语音提示当成另外有一个女人也在车中的误会,后面“请注意倒车”的包袱就不合逻辑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728wylz3i

《车中人》马志明、黄族民


再如,具体到相声台词来说,如《大保镖》中:



甲:就看我这口刀,那是行上就下,行左就右,上下翻飞,刀山相仿。净见刀不见人,刀都淋湿了,我身上连个雨点儿都没有。

乙:喔,你在院里练刀?

甲:我在屋里避雨。

在这里“捧哏”的“喔,你在院里练刀?”就属于“反垫”,主要是为了后面“逗哏”抖响“我在屋里避雨”这个包袱进行“渲染铺陈,制造反差”,故意突出“逗哏”练刀时候的地理位置,为后面抖包袱作铺垫。


又如,《核桃酥》里面介绍土产商店内的陈设也是同样道理。介绍农具、马具是为了给“铁锨把我绊倒”铺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0375p7d7w9

《核桃酥》马志明、黄族民


对于“核桃酥”的交待也很细致:当售货员把蛋糕放到称盘里的时候,“当当”山响,说明蛋糕质量差,如果很硬的“核桃酥”也放到称盘里面称,当然也会“当当”作响,这样就会提前把“压到地里面没碎”这个包袱给“刨”了。对于这点采取了迂回的方式:“不用约,核桃酥六块一斤”,既合理地解释了核桃酥的买卖过程,又没泄漏精心设计的包袱,可谓用心良苦。“用纸包核桃酥”又为后面“核桃酥”能掉到地上埋下了伏笔。



这样细密的铺垫一方面能加深听众听觉印象,为抖响包袱铺平垫稳;另一方面,又能起到迷惑听众的作用,如古彩戏法中的声东击西,看似漫无目的的交待,实则是精心的设计安排。丝丝入扣,娓娓道来。当包袱抖响后,我们回味前面的铺垫就会深深地感觉到这些包袱完全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经得起反复推敲。


铺垫包含两种情况:


一、为要抖的包袱所做的具体铺垫,即事先设计好的铺垫。这里不光可以借助故事的层层推进在内部进行铺垫,也可以借助人所共知的社会热点和喜剧氛围在外部进行铺垫。这种铺垫也可以称其为“无形铺垫”。它也是指特定地区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超出相声表演范畴的文化底蕴。如:相声常用的定场诗里有这么一首“湛湛青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每当听众听完这四句定场诗时,都被逗笑了。而具体分析这四句诗里有没有“铺垫”呢?如果有,那么,它的“铺垫”又在哪里呢?我们说,这四句定场诗是有“铺垫”的,它的“铺垫”不在这四句话中,而在相声以外的文化底蕴上。有过一定中文文化知识的听众(前提是受到过一定中文教育的人)一听就能发现,这四句话谁也不挨谁,前言不搭后语,不合辙,不押韵,典型的“十三不靠”,这就是我说的文化底蕴问题。人们听第一句“湛湛青天不可欺”时,就有了一个心理定式,以为下面要说出与上一句对仗或意思相承的一首诗来。可听到第二句“张飞喝断当阳桥”时听众已经一头雾水了,不知这首诗下面将要讲些什么?演员充分利用了中文这个文化底蕴(“无形铺垫”)进行铺垫。等全诗念完,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诗,而是相声演员东拼西凑的“四不象”。听众积蓄的心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才发出了会心的一笑。而“无形铺垫”必定有其浓厚的地域特点。这“四句诗”如果要念给不懂中文的朋友(没有接受过中文教育的人)去听,恐怕他们是不会笑的。因其不具有这个特定地域的文化底蕴(“无形铺垫”),他们不懂得这是逻辑混乱的歪讲,所以他们不笑。


二、临场发挥、即兴现挂所需的铺垫。当演出现场出现意外情况时,需要演员现挂以稳定局面,使演出正常进行。现场出现的意外情况与现挂抖包袱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也可以被视作铺垫。



正垫反翻

是指遵循真实风格先行先从正面铺垫、渲染,即演员自身形象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先行得到观众的认可、赞同,然后在继续具体故事情境叙述中有意割断前后联系,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出其不意制造笑料,抖响包袱。这是张寿臣先生一贯坚持的艺术追求。如张寿臣之徒田立禾先生在《庸医》“垫话”中对于中医“望闻问切”、诊病开方的摹拟叙述,颇得中医三昧,故布疑阵,使观众感觉切实可信,然后笔锋一转从反处着笔描述庸医治病过程,以这种技巧使前后对照、相映生辉,制造笑料。


再如其个人非常喜欢的相声《三近视》里,他是这样介绍的:经典|三近视 点击链接浏览


关于铺平垫稳,您还可以参见相声还用铺平垫稳?点击链接浏览



您知道何为相声的“说学逗唱”吗?





    今日探讨话题    

您觉得铺平垫稳在快节奏的当下还适用吗

【欢迎留言或后台讨论】



【往期回顾】


葛念堂出品:一个人说的,未必是单口相声


葛念堂出品:也谈吉他相声


葛念堂出品:逗哏与捧哏


葛念堂出品:一头沉


葛念堂出品:子母哏


葛念堂出品:贯口活


葛念堂出品:倒口活


葛念堂出品:柳儿活


葛念堂出品:腿子活


葛念堂出品:文哏


葛念堂出品:伦理哏


葛念堂出品:臭活


葛念堂出品:包袱


葛念堂出品:垫话


葛念堂出品:瓢把儿


葛念堂出品:正活与底


葛念堂出品:三番四抖


--END--


    葛念堂   

一个江湖上没几个人知道的会道门,成员隐蔽,组织松散,几乎所有显赫堂会的优长都不具备,但只有一条堂规颠扑不灭,那就是:做人不能念嘬!人间正道是沧(ang……)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